2018年,安徽肥西县三官庙村的一处施工现场,工人们意外挖掘出大量破碎的陶片,引起了考古人员的高度关注。专家们迅速赶赴现场,展开详细发掘工作。不久,他们在一个土墩的底部发现了几段青砖砌成的墙基。通过观察墙基的布局、形状以及所处的地层年代,考古队断定这很可能是一座清代时期的庙宇遗址。
然而,正当大家以为这次发掘将是对清代遗址的简单揭示时,新的发现却令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。考古人员继续向下挖掘,不久后他们发掘出一间古老的房屋基址,基址内竟发现三具人骨,分别是一个男性、一名女性以及一名儿童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遗骸周围覆盖着大片的红烧土——这种因土壤燃烧形成的红色土块,是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夏商时期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。
换句话说,这间房屋和这三具遗骸并非来自清朝,而是属于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。那么,为什么清代庙宇的下面会埋藏着这样久远的遗迹呢?带着心中的疑惑,考古人员继续深入挖掘。很快,他们在红烧土层中又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器,经修复后确定大多为陶鼎、陶甑、陶篦和陶豆等炊具与食器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些陶器的形制竟与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高度相似。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至3500年,被广泛认定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存。
展开剩余77%令人费解的是,为什么在安徽肥西的这个土墩下,会出现带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?这是否意味着这间房屋和埋藏的人骨都属于夏朝时代?这些人为何会死在屋内?当年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?
从遗址位置看,这间房屋位于一段临河土垣的内侧。虽然现在这段土垣仅存约1至2米高,但最宽处足足有19米,考古人员推测,这应是昔日的城墙或防护墙,曾将整个遗址包围起来,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。
这座房屋面积约30平方米,建筑结构兼用了木骨架和土坯砖两种技术,地面则用紧密坚实的红烧土铺成。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一处居住起居的房间,外面还留有一条门廊。
三具遗骸的死状异常诡异:女性尸骨位于起居室东侧,骨骼扭曲,似乎是坐着时骤然死亡,随后倒地而成现有姿态;孩童遗骨蜷缩于西侧,身体紧紧卷曲,似乎临终时经历了极大的痛苦;而儿童旁边的男性遗骨覆盖着一件破碎陶器,似乎屋内或房顶的物品在遇害后不久坍塌压在了他的身上。
屋外,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堆被红烧土掩埋的植物颗粒,经鉴定基本全是稻谷。从谷粒的形态和排列来看,很可能是当时正在晾晒的粮食。稻谷的炭化状态显示,这里曾遭遇过一场大火。
那么,屋内的三个人是死于这场火灾吗?答案并非如此。房屋内并无烧焦痕迹,三人更像是死于暴力杀戮。
凶手究竟是谁?
虽然炭化稻谷未能揭开死亡之谜,却为考古人员断定年代提供了关键线索——碳14测定结果显示,该遗址距今约3500年,正值夏末商初时期。这确认了三具遗骸的主人是夏朝末年的先民。
为揭开死因,考古队扩大了发掘范围。很快,在遗址北侧角落发现了一件青铜钺。钺在最初是兵器,到了夏商时代则成为兵权和王权的象征。尽管青铜钺锈蚀严重,但其华美的工艺依然隐隐可见。
紧接着,在钺附近出土了两枚带穿孔的绿松石饰品,夏代只有贵族才用此材质制作佩饰。再往下则发现了一件半残铜铃,铜铃是祭祀礼乐器,铸造难度远高于实心器物,显示出其极高的珍贵性。
发掘中还发现了更多青铜器,其中一些造型独特,除了二里头遗址,几乎在同期其他文化遗存中也鲜见,其用途至今成谜。
此外,还有几件青铜戈,其状态异常,有的卷曲,有的中部凹陷,疑似遭受强力外击,显示3500年前这里可能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。
这个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遗址共出土了18件高等级夏代青铜器,数量和等级均令人震惊。为何如此稀有的青铜器会出现在距离夏都遥远的土垣内?对此,学者们提出了大胆推测——这处遗址的毁灭或许与约3600年前的改朝换代事件有关。
史书记载,约3600年前,商汤率军攻灭夏朝,夏桀败亡后逃亡南巢。关于南巢的地理位置学界有争议,主流认为其即春秋时期的巢国,后来成为唐宋的巢县,位于今安徽巢湖地区。三官庙遗址距离巢湖不足20公里,或许正是夏桀及其族人最终的避难所。
如果此猜测属实,遗址中的火灾痕迹、房屋内遗骨,以及珍贵青铜器,都获得了合理解释:夏朝灭亡后,夏桀与王室成员及随从逃亡江淮一带,部分人携带重要国宝暂居于此,不料终被追兵发现,遗址最终毁于战火,亡者无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网配资-个人配资平台-中国配资官网-炒股杠杆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